斷鏈之後,鍛鍊之後

by 陳美琪
887 views

2019年12月,一場措手不及的疫情重創全球經濟,COVID-19成了最暗黑不容忽視的名詞,左右數億人的生活,甚至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型態與消費模式。與2003年肆虐於亞洲地區的SARS不同,新冠肺炎的風暴公平地進擊各個地區,而各國受影響的程度,取決於政府的因應措施與人民的自我約束程度,無人可以置身事外。這場大風暴下,科技產業鏈首當其衝,原本隨著5G、電動車、雲端商機、東京奧運的走勢該成為豐收的2020年,卻在病毒肆虐下成為蕭條黯淡的一年。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局勢,我謹慎思考著如何在驚濤駭浪的變化中站穩腳步,帶領公司度過未見終點的考驗。

具有多年產業分析師背景的電子時報黃欽勇社長新著《斷鏈之後》,及時為風雨中的科技產業鏈提出全面性的思考與分析。黃社長點出世界各大科技業者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,尤其是長期依賴中國生產與銷售的國家,台灣也無可避免。經過數十年的經濟發展,中國早已從世界工廠一躍而成世界屈指可數的大經濟體,面對14億人口的超大量體,再無人能等閒視之;與美國的角力更勢不可擋,隨著COVID-19的激化,許多隱憂與挑戰提前到來,身為科技供應鏈一員的我們,更要瞭解自身的優勢並善加應用。高科技的未來發展將出現多元分眾與跨業整合的趨勢,如同黃社長在書中貫穿全文的3×3產業九宮格,從基本要素、供給面、需求面點出幾個關鍵技術產業,細數全球供應鏈的變化結構。未來各國採合縱或連橫的策略雖態勢未明,但面對多變的局勢,保有彈性與機動性,靈活變化才可因應各種挑戰。未來產業與產業之間勢必綿綿相扣,亦敵亦友也將取代壁壘分明,不可「以不變應萬變」,而是「不能不變」!

資料來源:DIGITIMES.com.tw

中美之間角力連帶引起的全球供應鏈結構變化早在COVID-19蔓延之前開始。台灣伺服器產業貢獻了全球90%以上規模,我們身為伺服器供應鏈的一員,面對中美貿易紛爭時已順勢提早進行生產基地的調整,反而避開COVID-19首波衝擊。返台設廠不僅是長期勢之所趨,藉此機會邁向智慧製造,也是我們的重點規劃。除此之外,若能藉由生產基地的移轉重新塑造產業聚落、垂直整合台灣電子產業的上下游,對於台灣產業的發展將是重大利基。

不同於韓國傾全國之力扶持重點產業,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;也不若中國挾著龐大的資源與量體以驚人的速度反轉主場;台商動能強大、善於適應環境,將自由市場競爭力發展淋漓盡致。雖然台灣無法以國力或量體去拼搏,但台商對於產業趨勢的敏銳度與執行力從來都不落人後;更因為我們小,所以有彈性,也更能專精。台灣最知名的除了半導體業,便是從製造、設計到運籌管理的代工經濟;對於代工經濟長期被低看的低毛利,黃社長點出不同的見解:「低毛利的大量生產代工能力代表著不能出錯的管理效率,成為他人難以跨越及進入的競爭門檻。」我非常認同,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我們如何能佔有一方之地。我相信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與態度,危機便會是轉機,將斷鏈之後的困境,視為一種鍛鍊,不啻為一種浴火重生。

這次疫情來得突然,但勢之猛烈的部分原因也不乏初期輕忽所致,企業的管理也是如此。星星之火足以燎原,若在初期發現問題卻等閒視之,極有可能轉變成不可控的危機,進而影響企業根本,我深深引以為戒。如今COVID-19對產業與經濟的衝擊沒有上限,如何逆向思考、強化企業本質與價值,也是我的課題。但企業的成長亦需要仰賴全體員工一起努力,藉由黃社長的《斷鏈之後》出刊,在總經理Corona帶領下,由總經理室、供應鏈、業務部、重點客戶及標準品開發各部門共同舉辦跨部門讀書會,透過一起思考、一起腦力激盪的過程,引領同仁學習面對挑戰時應有的思維。領導者沒有悲觀的權利,只有樂觀的義務,讓impossible成為I’m possible, 都是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,所應抱持的態度。

0 comment
0

You may also like